近日,全国多个城市智能流浪猫屋的“云投喂”模式。在直播间,网友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投喂、在线观察流浪猫,许多爱猫人士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互动乐趣的同时,也为流浪猫提供了一个“温暖的家”。
但是,“云投喂”模式中社会公益与商业利益的边界仍需明确,在通过高科技手段救助流浪动物的“赛博温情”背后,也隐藏着诸多争议和隐忧。
智能猫屋及其直播喂猫模式,体现了现代科技与公益相结合的探索。作为一种新型救助方式,它让市民能够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关注弱势动物,更使得流浪猫有了固定的觅食点,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它们因翻垃圾、觅食劣质食物所带来的健康风险。这种投喂也可以被看作人类利他本能、同情心的自然流露,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温情补偿投射。
然而,在公共场所投放智能猫屋,特别是在居民小区等有明确个人物权归属的区域,就并不是简单的爱心表达了,必须考虑产权人及其代表的同意权。现代社会的基层治理,必须建立在尊重相关权益方的基础上。
很多智能投喂项目,只要申请人单方面通过线上平台申请,就能投放智能猫屋,并未经过居委会、业委会或物业的充分沟通与授权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和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的规定,共有区域的用途变更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应当充分协商,确保不损害业主的共同利益。未经协商的猫屋设置,可能导致部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占用感到不满,也为后续管理留下隐患。而在一些公共区域的投放行为,更是处于监管的盲区。
从生态角度看,流浪猫虽源于城市生活,但一旦失控,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捕食行为颇似外来入侵者。大量猫群聚集不仅可能捕食本地鸟类、小型哺乳动物,甚至威胁到城市脆弱的生物多样性;而高频率的投喂在缺乏有效TNR(抓捕-绝育-放归)措施的情况下,更容易使猫群数量激增,加剧生态失衡。
更重要的是,一旦申请人不再运营,不再接入网络,就形同废弃。如果想要继续使用,就得有爱猫人士通过自发的方式来补充猫粮、饮水并负责打扫等,反而成了一种变相的“道德绑架”。如何在满足市民对流浪动物情感关怀的同时,兼顾生态安全与动物福利,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。